目录
论坛
媒介生存环境视域下的社交媒体生态浅探陈晶金;4-5
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消失:慢直播下“内爆”的产生与蔓延曲泊宁;6-7
新媒体视域下粉丝民族主义的困境与重建吴春霞;8-9
从“求异”到“求同”——“情境语态”中的用户语态发展及偏转动能邱玮华;毛毅;10-12
媒介融合时代仙侠剧的创作特征与审美转向姜雪;12-14
治愈叙事、镜像人物与多元空间——国产悬疑网剧的类型探索与现实观照任芹芹;15-16
论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对“姐姐精神”的深度挖掘与立体传播涂小芳;17-19业界参考
我国电视剧政策分析及建议刘敬贺;20-22视听研究
地方媒体广播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侯月飞;23-24
浅谈新时代广播剧的创新表达——以军旅题材广播剧《维和西非》为例蓝盛敏;25-27
使用与满足理论下的推理类综艺节目受众需求分析王锐琦;28-30
案件推理秀节目受众心理与传播策略分析马苏楠;30-31
女性综艺的异军突起:综艺《青春有你2》中的女性主义研究杨淑云;32-33
网络综艺节目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的创新及反思于江琦;34-35
议程设置理论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——以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为例张丽阳;35-36
浅谈电视喜剧节目的创新之路——以辽宁卫视《欢乐饭米粒儿》节目为例王紫萱;37-38
快节奏生活背景下我国慢综艺节目的叙事策略探析——以《做家务的男人2》为例穆唯祎;38-39
浅谈综艺节目《说唱新世代》的突破与创新简文钗;40-41
《上新了·故宫》中的体验美学罗若梅;41-42
网络自制综艺兴盛下的亚文化发展之困许妍茹;43-44
“她文化”的衍变及思考——影视作品中的女性符号与性别叙事研究高雅;45-46
基于编码解码理论浅析美剧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——以《致命女人》为例刘佳薪;蒋惠蔓;47-49
浅析当代国产电视剧“致命女性”形象的类型化构建——以《危险的她》为例樊程;50-51
国产玄幻剧的受众心理及审美困境探析闫菲;51-52
家庭教育题材电视剧“现象级”热播的原因及现存问题——以《小欢喜》为例梁莹;53-54
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悬疑剧的叙事策略分析——以《隐秘的角落》为例苏雪桐;55-56
嬗变与革新:探求网络IP剧的道路自信——以《庆余年》为例范宁馨;朱益桐;57-58
主体与形态:新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纪录片传播李佳玮;58-60
中国独立纪录片的人文情怀表达王晨瑶;61-62
纪录片“两情”说黄少锋;63-64
动物题材纪录片中拟人化手法的运用——以《我们诞生在中国》为例徐梦云;65-66
浅析短视频时代下微纪录片的创作发展刘彦玲;67-68视听解读
从文化折扣到文化接近:少数民族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周韵淞;69-70
浅析新世纪藏族题材电影主题的嬗变牛璘子;71-72
国产青春电影中的少女形象建构高毅丹;73-74
女性气质的塑造: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中的公主形象分析李冰;75-76
传播语态的创新与警察形象的塑造——以《守护解放西》为例邹沂呈;77-78
从传播偏向角度分析系列电影引起轰动现象——以电影《复仇者联盟4:终局之战》为例赵慧;79-80
当下景观电影的叙事突围:叙事与景观并重——以克里斯托弗·诺兰电影为例陈泓宇;81-82
皮尔斯“符号三分法”视域下看《八佰》蔡璐瑶;83-84
电影《八佰》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刘贞瑶;85-86
大陆、香港机器人题材科幻电影的类型叙事比较——以《错位》与《铁甲无敌玛利亚》为例林百成;87-90
《好莱坞往事》时空分析牛蕾;90-92
《我们》:恐怖电影的阶级分化问题表征刘斌;93-94
从编码解码理论看《MuLan》的跨文化传播黄河;95-96
变化的镜头与人物关系:电影《饮食男女》的镜头手法分析王洁;97-98
由“食色性也”探寻《喜欢你》对好莱坞爱情喜剧的吸收与再造李雪蓓;99-100
《阳台上》:“张猛式”的底层叙事与情感表达张晴;100-101
中年烂仔的自我救赎——解读影片《路边野餐》刘忠琴;102-103
精神分析学视域下李安电影的女性意识张娜;103-104
浅谈侯孝贤前期电影的美学特征——以“青春序曲”为基点黄少婷;105-106
导演今敏的创作风格分析郭语瑄;沈春娥;107-108
纪录片《香巴拉深处》的创作特色与创新之道郭雨丽;109-110播音与主持
影视配音演员的发展困境及培养对策刘蔚;樊强;111-112
网络直播带货兴起背景下广播主持人转型探索王佳莉;113-114e聚焦
产业链视角下的网红传播动因研究程茜;114-115
浅析网络时代粉丝文化的发展及影响刘斯航;116-117
传媒经济学视域下B站破圈策略探析王茹;118-119
社交短视频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传播特点与传播策略——以YouTube李子柒短视频内容为例王淑媛;120-121
李子柒视频热的原因探析王晓洁;122-123
重大题材时政微视频的发展与创新——以三大主流媒体为例赵琳;124-126
乡村自媒体短视频的发展及盈利模式变化探析陈暐;127-128
美食UGC短视频塑造城市形象的策略与路径陶梦;129-130
磨平与削尖:社交媒体在社会动员中的作用李璇;130-131
社会化媒体下的媒介素养表现分析董星;132-134
弱关系视域下社会化媒体传播致效路径优化探究杨帆;134-135
从社会认同角度解读社交媒体情感化传播张静;136-137
社会契约论视域下的新媒体社会责任桑吉贵;137-138
社交电商平台中的异化反思——以小红书APP为例邢小雯;139-140
Tik Tok对外文化传播策略探析赵小虎;谢氏琼英;140-141
电子竞技直播平台的用户群体特征研究——以斗鱼TV为例赵宇;142-144
微博语境下公共领域建构的可能与挑战王琪;145-146
传播游戏理论视角下的网络谣言现象分析陈庆斌;147-148
表情包传播背后的社会心态解读王嘉洋;149-150
信息化时代手机APP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偏移陈坤;151-152
新生代农民工的手机媒介使用与身份认同探析杨晨;153-154
新媒体“直播”背景下的农村形象建构策略刘东莱;154-155
基于微信平台的考研类公众号知识服务形态探析——以新闻传播学为例孙可欣;156-157
新媒体普法传播特色探析——以苏州市各区(县级市)普法公众号为例柳嘉慜;158-159
人民日报抖音号的宏观媒介环境及其影响管窥——基于PEST分析模型徐坤;159-160
数字媒体时代短视频信息流广告研究——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张薪禹;161-162新闻与传播
超越客观性原则:浅析情感注入客观新闻报道的合理性熊媛;163-164
建设性新闻视角下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议题的报道策略分析——以《人民日报》相关报道为例曹庆科;165-166
从全国两会Vlog看“Vlog+新闻”的叙事特点——以2020年主流媒体的Vlog为例姚凯恩;166-168
基于5W模式探析“Vlog+新闻”的传播现状及发展策略——以央视新闻实践为例王瑞欣;戎玮祎;169-170
《中国日报》“一带一路”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话语研究邱伟强;171-173
英语经济新闻中的隐喻研究陈乾峰;安成;174-175
性侵事件中的“完美受害者”迷思——以李星星事件为例胡闲鹤;176-178
论智能把关模式在新闻聚合类平台中的应用与优化陈绚;178-180
跨媒体叙事赋能新闻产品IP运营——以“时光博物馆”为例付玙璠;邵璐;181-183
政务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形象传播路径探析——以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为例杨燕;183-184
浅谈吟诵文化的当代传播:价值、困境与跨文化思考田宇;185-187
西藏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析张澜兰;188-189实践与思考
与时俱进:电视新闻主题报道的创新发展陈晖;189-190
新媒体语境下行进式报道的叙事模式研究刘子豪;191-192
“互联网+”时代网络图片新闻的问题与对策李芳妮;193-194
从“全媒”到“融媒”——城市电视台记者转型路径探析陈家坚;194-195
产业、生态、叙事:县级融媒体建设转型与进路韦意;196-197
中国新闻媒体移动直播发展的现状与走向王喆;198-199
新媒体环境下“云录制”为综艺节目带来的突破沈月娥;陈秋颖;199-200
智能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发展方向——以社会民生事件为例佟怡儒;201-202教育连线
“新媒体概论”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设计研究徐佾夫;203-204
播音主持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——以“播音创作基础”为例许丽君;李鸣镝;205-206技术与应用
融媒体透明直播室的创新设计殷茵;207-208
第二届中国—东盟电视周盛大举行209